深圳预制菜将迎地方新规落地,时长共19秒
(深圳预制菜将迎地方新规落地,时长共19秒)
深圳将迎预制菜地方新规落地。6月30日,记者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两项涉及预制菜的地方标准(《预制菜加工技术规范》《预制菜包装贮运技术规范》)进行公开征求意见,相关意见可于7月26日前反馈。
据悉,地方标准紧密结合深圳市预制菜行业实际,分别适用于生产加工和包装、贮存和运输两大板块,旨在填补标准空白,规范企业生产,推动深圳市预制菜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创新性关注营养健康
当前,预制菜行业受到各地政府和产业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广东敢为人先发布的“菜十条”,还是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预制菜新规”,政策东风护航着行业发展。但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标准不统一、预制菜企业的生产行为不规范、群众忧虑预制菜添加防腐剂等问题,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制定的,记者通过查阅发现有不少创新点。
在标识上,应清晰醒目注明“预制菜”或“预制菜肴”、食用方式及主要原料含量,这一创新极大方便消费者判断商品是否为预制菜;为了进一步打消消费顾虑,宜采用包装上印刷二维码等方式,提供预制菜加热或熟制等最佳食用方式图解或视频讲解,呈现产品的食用场景、产品特色、健康提议、食物反浪费等信息。
在生产源头上,厂房和生产加工同样严格要求。畜禽肉类、果蔬类、水产类、蛋类食品原料预处理场所应分隔或分离,其中贝类、淡水蟹类、虾、龟、鳖、黄鳝等应活体加工,其冷冻品应在活体状态清洗(宰杀或去壳)后冷冻。此外,需冷藏或冷冻的预制菜应配备冷库,冷藏库环境温度应为 0℃~10℃,冷冻库环境温度应≤-18℃。
另外,标准对预制菜产品进行分类,按照加工工艺及贮运方式,分为常温预制菜、冷藏预制菜和冷冻预制菜三类,其中冷藏、冷冻预制菜的内包装环境温度宜控制在 12 ℃以下,冷冻预制菜的包装要求高,需材料和相关胶黏剂应耐低温,避免在冷冻贮存和冷链运输过程中破裂、变性造成食品污染或失去保护性。
标准还创新性关注营养健康和技术创新,应充分考虑国内居民营养需求、膳食结构及深圳市地域饮食特点,按照安全、营养、健康的原则,注意荤素搭配,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油、盐、糖的添加量,优化加工工艺、贮存、运输方式,减少营养损失,并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确保预制菜产品追溯范围上下游信息的记录和有效传递。
行业未来或有三大趋势
随着各地地方标准的实施以及行业加工技术的规范化发展,行业发展将迎来新的突破。数据显示,2026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面对万亿赛道,行业或将呈现生产门槛提高、工厂智能装备普及和产品健康营养化三大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不少消费者认为预制菜是“小作坊产物”。随着地方标准的逐步落地,大众对预制菜的前置生产端会有一定的改观,如标准提出了较高的加工处理要求,如动物性和植物性原料应分区或分隔清洁处理,处理后尽快加工或冷藏、冷冻等规定,即是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也是对入局企业的一次考验。下来会提升入局企业门槛,有实力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拿到“入场券”,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以符合行业发展要求。
除了生产门槛提高,工厂智能装备将会更多普及。地方标准对生产设备提出要求,规定了预制菜生产加工应配备的生产设备设施,如冷藏冷冻、清洁消毒、检验检测、通风、供水和排水、废弃物存放以及监控等设施设备的要求,这些加工要求也间接推动了工厂智能化设备的生产与普及,将提升产品一致性,驱动品质与效率提升,降低不合格率。
标准创新提到健康化发展,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日益健康化的饮食需求。其中在地方标准中,对食用油、食糖、调味品等原辅料提出要求,同时若使用食药同源物质,应符合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关于《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的要求,并严格限定使用范围、使用量及加工方式,这些规定进一步推动产品往品质化和健康化发展,不断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黄俊杰
配资天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