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初歇,浙南山区的梯田蒸腾着湿热的水汽。上海海洋大学学生任美心深陷泥泞,手中的秧苗歪斜倒下。年过半百的陈阿婆俯身示范:“五指握根,直插三寸深。”当任美心终于插稳第一株秧苗时,汗水已浸透衣背。“插秧不是体力活,是门学问。”她在实践日记里写道,“更大的学问,是如何守住这门千年农业文化遗产。”
这个暑假,上海海洋大学40名“05后”大学生组成的“稻渔兴农·青年赋能乡村振兴行动”社会实践团队分成三组奔赴浙闽皖地区,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核心区的浙江青田等地,展开田野调查。
在浙江青田方山乡,烈日将稻田烤得滚烫。面对这群年轻人,归国华侨周大伯感慨:“村里种田的只剩我们这些老骨头。”数据显示,这个“华侨之乡”80%的人口远赴海外工作定居,从事稻鱼农业生产者的平均年龄已近花甲之年。
相似的困境在福建光泽县演变为数字鸿沟,当学生们架起无人机准备航拍时,信号却因5G基站覆盖率不足导致间歇性中断。“七成农户卡在‘不会用’。”团队成员郑嘉滢发现,60%的老人认为设备维护太麻烦,大多数的个体经营农户因前期投入太高而放弃数字化。
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安徽宣城的智慧农田给了团队启示。
洪林镇的稻渔基地里,无人机顶着八级大风精准投饵,传感器实时传回水体数据。“科技不是用来消灭传统农业,而是让农业变得更‘聪明’的工具。”带队教师张冬冬告诉文汇报记者,在当地农户展示的智慧监测系统上,虫害预警、水质监测一目了然。
六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在宣城孵化的智能系统使亩均效益提升3000元,人工成本降低了30%,这里更成为亚合资金项目“澜湄稻渔种养技术合作及人才培养”项目的科研和示范基地,把稻渔综合种养这项农业文化遗产输出至柬埔寨等国家。
“山区数字化不是把城市技术搬来,而是让技术学会‘爬山’。”团队成员林志航在调研笔记里划上重点。带着这份经验,学生们马不停蹄地返回学校开始撰写调研报告并尝试改进智能系统。他们计划通过轻量化物联设计方言语音操作系统,让养殖户对着手机喊话即可启动设备。同时他们建议在福建光泽县8个村庄部署低功耗物联网基站,将山间的信号覆盖率提升至85%。
团队项目负责人贾惠远在调研报告里写道:青田华侨林国平为传承稻鱼共生这项农业非遗放弃海外事业归国坚守;退役军人张伟在宣城创立了家庭农场带动整个村子的农业升级;光泽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建仁通过物联网认养绿色农产品模式,带动8个村集体年销售额破500万元。“坐在教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真是高手在民间!”
项目指导教师、水产与生命学院李嘉尧副教授介绍股票配资知识联系方式,上海海洋大学依托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为地区提供智能监测、生态评估等核心技术。“学校鼓励同学们带着这些技术以创新视角深入田间,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传统技术流失与数字化短板,结合自身所学探索‘数字稻渔’等方案,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活力。”
配资天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