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海交响音乐厅奏响了一场跨越十载的民乐和鸣——上海学生民族乐团及联盟十周年活动启幕。这场以“拾韵致远”为主题的盛会,通过三场“红色随想”主题音乐会与一场仪式,汇聚教育界前辈、艺术导师与千余名学子,以薪火相传的仪式感开启了民乐教育新篇章。
十年前的7月11日,上海学生民乐联盟成立,至今已走过十年春秋。目前已覆盖全市16个区及21所高校,联合了160家市级联盟单位,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今,上海已有逾10万人次师生通过联盟的活动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与韵味。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正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民乐的熏陶下,展现出对音乐的热情。
十年耕耘硕果累累
上海学生民族乐团及联盟成立于2015年,由上海市教委和上海民族乐团为共同发起,至今已有联盟单位160家,覆盖全市21所高校与16个区,通过创新美育模式,辐射1000余所学校参与艺术实践,惠及超过10万人次师生。
上海学生民乐联盟还汇集了本市大中小学的民乐团,民乐团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展演活动中屡获最高奖项;先后赴芬兰、丹麦、北京、云南、贵州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架起了青少年之间的友谊桥梁。
十年间,上海学生民乐联盟为热爱民乐的中小学生们打造了连接世界的广阔舞台:从万人二胡云盛会的云端共鸣,到民族吹管、弹拨、打击盛会的多元绽放;从上海学生新年音乐会的辞旧迎新,到夏季音乐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艺术盛宴,再到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活动的区域联动,海内外数百支团队共襄盛举,青少年们奏响时代强音,用民乐描绘了壮丽的画卷。
十年中,有无数青少年在上海学生民乐联盟的舞台上找到人生所爱,并且成为民乐的传承者,用手中的音符讲述动听的中国故事。
上海市实验小学音乐教师陈逸婕说:“参加上海学生民乐团的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胡技艺,更开阔了艺术视野。这段经历让我立志普及民乐,现在我作为⼀名音乐教师,以美育人用艺术引导学生成长。”
“学生民乐联盟的经历塑造了我的职业人生,专注与协作精神助力我踏上从医之路。从舞台到诊室,追求和谐与精益求精的初心始终未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尹相宜回忆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十年来,从学生新年音乐会到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从 MISA 夏季音乐节到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专家导师团的亲临点拨始终是联盟成长的“助推器”。上海学生民乐联盟每年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及指导教师举办大师班,先后策划开展一系列联合演出、业务培训、系列线上活动等,卓有成效地扩大了上海民乐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面和受惠面。
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刘沙的大师课堪称传承典范:面向上海学生民乐联盟成员校教师,刘沙将经典作品拆解为“教学转化指南”,让专业指挥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教学方法。面对学生乐团,他以戏剧化表达激活舞台,用“浪花翻涌”“山峦起伏”的意象引导乐句呼吸,讲解乐曲演奏的爆发点时,以生动的姿态诠释“音符的生命力”,让排练厅回荡着欢笑与顿悟的掌声。“教育是让专业养分变成滋养梦想的春雨。”刘沙寄语教师,道出大师课深意——既为教师搭建成长阶梯,更在学子心中播下追求卓越的种子。
在庆祝联盟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里,《拾光・新声——上海学生民乐联盟原创作品集》也正式面世。这本作品集收录了16首凝聚联盟师生心血与智慧的新作,将作为联盟共享的艺术资源,为青少年民乐教学与实践提供一批紧贴学生年龄特点、洋溢当代校园气息的优质新曲库。
同日,联盟精心策划了“民乐校园快闪日”活动线上配资炒股,将组织艺术家和优秀学生乐团走进全市各所学校,以生动鲜活的快闪形式,打破空间束缚,课堂、走廊、操场都将响起二胡、古筝等乐器旋律,《茉莉花》《赛马》等经典曲目零距离浸润校园。这是艺术与青春的深度对话,将融入校园文化血脉,使中华美育精神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配资天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